17世紀,英國航海事業(yè)空前發(fā)展,海上航行亟需精確的經度指示。
為解決在海上測定經度的需要,英國決定在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威治花園中建立天文臺,這就是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臺。
格林威治天文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,本是倫敦郊外的一座歷史風情小鎮(zhèn)。15世紀初,英國王室將其作為防守倫敦的要塞,在這里設置炮臺和瞭望塔,用來監(jiān)視泰晤士河上的艦船。
當時的國王曾把格林威治稱為“逍遙宮”。1675年,英王查理二世決定在格林威治山頂的瞭望塔處建立英國皇家天文臺。
至公元1767年,經過幾十年的研究,格林威治的皇家天文臺在著名天文學家埃里的領導下,摸清了主要天體的準確位置和運行規(guī)律,確定這里為地球經線的起始點,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張海圖,從此英國海員可以根據星星的位置來確定船的方位。
1884年6月26日,世界20多個國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,正式確定以通過該天文臺中星儀的子午線為零度經線,向東稱為東經,向西稱為西經,各為180度;每15度為一個時區(qū),相鄰時區(qū)相差1小時。
在天文臺大門旁的磚墻上,至今還鑲著一臺24小時走字的大鐘,它所指示的時間就是世界各國通用的“格林威治標準時間”。
國際經度會議最后還通過決議,以通過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,即零度經線,以此計算地球上的經度,以格林威治為世界時區(qū)的起點,用其天文臺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時間。圖片來源:高品圖像